盥:盥怎么读,盥字什么意思?
“盥”字的正确读音、字形与结构
读音:盥(guàn),为第四声。
字形:盥字为上下结构,上部为“臼”(jiù,舂米用的器具的象形),中部为“水”,下部为“皿”(表示与器皿有关)。
结构:盥字由“臼”、“水”和“皿”三部分组成,整体结构紧凑,字形清晰。
“盥”字的字义解析
本义:指洗手,特指古代用流水在盘皿中洗手。
引申义:泛指洗涤,也可指洗手器皿,如盥盆、盥洗室等。在古代,盥还可用作祭名,指古代灌祭的礼仪。
“盥”字的文化意蕴
盥字蕴含了古人对清洁、卫生的重视,以及修身养性的文化内涵。在古代,盥洗不仅是日常生活中的重要环节,也是祭祀、礼仪等场合的必备仪式。
盥字还体现了古人对器物的精细制作和使用的讲究,如盥盆、盥洗室等器物的设计和使用都体现了古人的智慧和审美。
“盥”字取名的寓意
盥字取名寓意可能包括清洁、纯净、端庄、文雅等。由于盥字与洗涤、清洁紧密相关,因此取名时可能希望孩子能够保持身心的清洁和纯净。
同时,盥字也体现了古人对礼仪、文化的重视,因此取名时也可能希望孩子能够具备端庄、文雅的气质。
“盥”字古文献中的引用
《说文》:
引用:“澡手也。从臼水临皿。”
解释:这是“盥”字的本义,即洗手。字形由“臼”(表示舂米用的器具)、“水”和“皿”(表示器皿)三部分组成,形象地描绘了古人用流水在盘皿中洗手的场景。
《易·观卦》:
引用:“盥而不荐。”
解释:这里的“盥”指的是祭祀前的洗手仪式,表示祭祀前的洁净和虔诚。而“不荐”则是指不摆放祭品。
《左传·僖二十三年》:
引用:“奉匜沃盥。”
解释:描述了用匜(古代的一种盥洗用具)浇水洗手的场景,体现了古代盥洗的礼仪和习俗。
《南史·谢裕传》:
引用:“尽心视汤药,饮食心尝而后进,衣不解带不盥栉者累旬。”
解释:这里的“盥栉”指的是洗脸梳头,泛指盥洗。该句描述了谢裕在照料病人时,连日来衣不解带,无暇顾及个人卫生,连洗脸梳头的时间都没有。
《礼记·内则》:
引用:“进盥,少者奉盘,长者奉水,请沃盥,盥卒授巾。”
解释:描述了古代盥洗的礼仪流程,年少者捧着接水用的盘,年长者捧着匜浇水,请长辈洗手,洗完后递上手巾。
《周礼·春官宗伯》:
引用:“凡祼事,沃盥。”
解释:这里的“祼”同“灌”,指古代灌祭的礼仪。该句说明在灌祭仪式中,需要进行浇水洗手的盥洗仪式。
其他古文献:
在《仪礼》、《国语》、《魏书》等古代文献中,也有关于“盥”字的引用,多涉及古代祭祀、礼仪、日常生活等方面的内容。
“盥”字四字词语
盥洗室:指装有盥洗、厕所设备的房间,是人们日常生活中进行洗手、洗脸等个人清洁活动的场所。
盥漱:指洗漱,即洗脸、洗手和漱口等清洁口腔和脸部的行为,通常用于晨起或睡前等日常清洁。
盥手:指洗手,特指用流水或水盆等器皿清洗双手,是保持个人卫生的重要行为之一。
盥盆:指洗手用的盆子,通常与盥洗室配套使用,用于盛放洗手水。
盥栉:指洗脸梳头,泛指早晨起床后的个人清洁和整理行为,体现了古人对仪容整洁的重视。
盥浴:指洗澡,特指全身沐浴,是保持身体清洁和舒适的重要行为。在古代,盥浴还常被用作一种仪式或礼仪。
盥涤:指洗涤,泛指清洗各种物品,如衣物、餐具等。这个词语体现了古人对清洁和卫生的重视。
我是谢老师,每天带你发现汉字秘密,感受文字魅力
以上就是今天的分享,喜欢的你请点【赞】、【在看】和【转发】,您的支持就是我最大的动力,感谢支持,感谢遇见!